化脓性上颌窦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穿刺中不可或缺的E招 [复制链接]

1#

CLICKABOVE,FOLLOWUS

引言: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,其起病缓慢而隐匿,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,多由腹腔病灶直接蔓延,少数由结核杆菌血行播散所致。传统影像学检查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方法非常有限,获取病原学、细胞学或病理诊断依据较为困难,临床易误诊或漏诊。结核性腹膜炎超声主要表现为4种类型,即腹腔积液型、腹膜和肠壁增厚型、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;病理类型可分为3型,即粘连型、渗出型、干酪型。E成像通过评估组织的硬度变化,进行定性及定量诊断。本研究旨在探讨E成像引导腹膜穿刺活检对腹膜增厚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。

研究目的及对象

研究目的:探讨E成像引导腹膜穿刺活检对腹膜增厚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诊断价值。

研究对象:回顾性分析因不明原因腹腔积液及腹膜增厚接受E成像引导穿刺活检(E成像引导组)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(常规超声引导组)的患者资料。其中,E成像引导组25例,男14例,女11例,年龄17~72岁,平均(33.5±5.7)岁;常规超声引导组25例,男12例,女13例,年龄19~68岁,平均(35.7±4.1)岁。患者均因发热、盗汗、乏力、腹痛、腹部包块、腹部压痛等临床症状就诊,但经腹部影像学检查,腹腔积液常规及脱落细胞检查等未能明确诊断而接受穿刺病理检查。

仪器与方法

E成像引导穿刺活检采用SupersonicImagineAixplorer型超声诊断仪,SL15-4线阵探头,频率4~15M;BardPeripheralVascularInc18G活检针。嘱患者取左侧卧位,充分暴露腹部。先行腹部常规超声扫查,明确腹膜增厚较明显的部位(图1A),再切换至E成像模式(图1B),将探头移至腹膜增厚较明显处,不施压,选定取样框,嘱患者屏气,静置图像(≥3s),待图像稳定后冻结存储图像。选取ROI,测量杨氏模量绝对值,包括平均值(Mean)、最大值(Max)、最小值(Min)。对每一受检者重复测量3次,取平均值。穿刺路径选择病灶至腹壁最安全的最短路径,确定最佳穿刺点后,常规消*、铺巾、以2%利多卡因局部麻醉,在E成像模式下实时引导经皮腹膜穿刺活检(图2A)。如取材不满意,可重复取材,对每一受检者取材1~3次,将穿刺取出的组织条浸泡于10%甲醛溶液中,即刻行病理检查。

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活检采用SupersonicImagineAixplorer型超声诊断仪,SL15-4线阵探头,频率4~15M;BardPeripheralVascularInc18G活检针嘱患者取左侧卧位,充分暴露腹部。先行腹部常规超声扫查,确定腹膜增厚最明显的部位,选择最佳穿刺路径,确定最佳穿刺点后,常规消*、铺巾,以2%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直接进行穿刺活检,对每一受检者取1~3条组织,将穿刺取出的组织条浸泡于10%甲醛溶液中,即刻行病理检查。

统计学分析

采用SPSS17.0统计分析软件,2组间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,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研究结果

E成像引导组腹膜厚度1.2~3.4cm,平均(1.83±0.67)cm,25例患者中15例腹膜厚度为1.0~2.0cm,7例>2.0~3.0cm,3例>3.0cm;共穿刺41次,其中12例穿刺1次,10例穿刺2次,3例穿刺3次。E成像引导组25例患者均成功取得组织条,取材率为%(25/25),病理结果均证实为结核性腹膜炎(图2B),其中粘连型13例,渗出型9例,干酪型3例。常规超声引导组腹膜厚度1.4~3.7cm,平均(1.88±0.69)cm,25例患者中11例腹膜厚度1.0~2.0cm,10例>2.0~3.0cm,4例>3.0cm;共穿刺43次,其中9例穿刺1次,14例穿刺2次,2例穿刺3次。常规超声引导组25例患者中21例成功取得组织条,取材成功率为84.00%(21/25),穿刺未成功的4例经腹腔镜活检获得病理结果,证实为结核性腹膜炎,其中粘连型12例,渗出型8例,干酪型5例。E成像引导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高于常规超声引导组(χ2=4.,P=0.)。.

E成像引导组13例粘连型结核性腹膜炎杨氏模量Mean为(19.62±2,56)kPa,Max为(38.43±3.75)kPa,Min为(6.36±1.62)kPa;9例渗出型结核性腹膜炎杨氏模量Mean为(16.32±1,87)kPa,Max为(32.11±3.43)kPa,Min为(5.87±1.45)kPa;3例干酪型结核性腹膜炎杨氏模量Mean为(12.56±1.32)kPa,Max为(26.75±2.89)kPa,Min为(4.66±1.19)kPa。E成像引导组中2例(2/25,8.00%)出现并发症,其中1例术后疼痛,经对症处理后好转,1例穿刺道出血,未特殊处理。常规超声引导组中8例(8/25,32.00%)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,其中2例腹腔积液外漏,经加压包扎后好转;2例穿刺道出血,由于出血量较少,未特殊处理;4例患者术后疼痛,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。E成像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超声引导组(χ2=4.,P=0.)。

本研究结果显示,E成像引导组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超声引导组,分析原因为E成像引导可更清晰地区别增厚的腹膜与周围组织的边界,精准靶向地引导穿刺,从而减少并发症。

讨论

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,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且诊断方法有限,目前腹腔积液中检出结核杆菌被认为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金标准,但敏感度及阳性率均较低,临床应用价值有限。腹腔镜直视下腹膜活检对结核性腹膜炎有较高的诊断价值,但不适用于腹膜广泛粘连的患者,此外其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且检查费用较高。近年来,影像引导穿刺活检作为一项成熟的诊断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。随着超声检查技术不断进步,超声弹性成像已从TE发展为E成像,E成像采用马赫圆锥效应,能够实时、定量提供组织硬度信息。组织越硬,杨氏模量值越高。腹膜位置相对表浅,周围无毗邻的大血管,穿刺相对安全。本研究中,E成像引导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为%(25/25),而常规超声引导组穿刺活检取材成功率为84.00%(21/25),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χ2=4.,P=0.)。

E成像价值

目前E成像已广泛应用于甲状腺、乳腺、前列腺、肝脏及浅表淋巴结等检查,E成像可显示组织的硬度,从而鉴别病变性质,可有效避免操作者个体差异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,提高操作的可重复性。通过E成像可辨别增厚腹膜硬度,将穿刺针精准定位于组织弹性值较高的区域,有利于提高穿刺的阳性率,避免盲目穿刺。

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,早期诊断主要依靠抽取腹腔积液进行病理检查,但阳性率较低;腹膜穿刺活检是一种成功率较高且并发症较少的诊断技术。E成像结合穿刺活检为结核性腹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可能。

参考文献:《剪切波弹性成像引导穿刺活检诊断结核性腹膜炎》,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年第15卷第3期ChinJIntervImagingTher,2018,Vol15,No3

借一双慧眼,把雾里世界,看得真真切切

星空中的璀璨烟花—AP在FNH中的妙用

十儿九*?E超来帮忙

奋斗的路上,不忘举杯欢颜的过往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